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头条资讯 >>资讯 >> 探索中医药与英语结合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他从未放弃并以身躬行—— 陈天一:利用所学传播岐黄之道
详细内容

探索中医药与英语结合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的他从未放弃并以身躬行—— 陈天一:利用所学传播岐黄之道

陈天一,2000年12月出生,中共党员,山东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英语专业学生。曾任班级学习委员。获“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山东省二等奖、“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阅读大赛山东省三等奖。2021年获国家奖学金。现已保送至大连理工大学攻读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4年前,陈天一怀揣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走进山东中医药大学的校门;4年间,陈天一在语言学的世界里不断探寻,以趣为帆,以勤为桨,越是面对困难,他越是迎难而上,躬行以求真知。

乐之所趋少年立志参语言

陈天一在高中时就展现出语言方面的天赋,高考填报志愿时,他将英语专业定为自己的第一志愿。考入山东中医药大学后,怀着对语言学的满腔热爱,陈天一常常前往图书馆借阅与语言学相关的书籍,走廊外的长椅、树荫下的石凳,每一个阳光明媚日子,总能在这些地方看到他手捧书册、醉心阅读的身影。在这里,陈天一接触到了更多的语种,英语与西班牙语虽同在西语系却差异显著;日语在历史上受中华文化影响,与汉语也有共通之处……诸如此类语言之间的差异与共通,让陈天一对语言学这门学科的兴趣越来越浓厚。

随着学习的深入,陈天一了解到语言作为人与人沟通的桥梁,在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必不可少;与此同时,语言学研究很多是建立在理科的“地基”上,比如语音学研究的语言的生理机制等。“原来学习理科的背景,并没有使我在语言学专业的学习中不占优势。”这个发现极大提高了陈天一学习的积极性,他觉得语言学像一片海,收容着多而繁杂的一切,却又如此和谐。

兴趣推动着陈天一不断探索语言学的奥妙,以兴趣为圆心,以坚实的基础为半径,陈天一在语言学的领域为自己划出一个小天地。

勤为基石俯首躬行求真知

如果说兴趣是寄托希望的指南针,那么勤奋就是通往理想的征帆。陈天一深知学习须得以勤为基石,脚踏实地,俯首躬行。4年来,勤学好问、乐学善思的他,如日出之阳,一点点积蓄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英语是陈天一窥探语言学一方世界的天窗。在学习初期,流利地表达对陈天一而言并非难事,但语言密度不高和中式表达是他提升口语水平最大的“拦路虎”。为了提高自己的口语水平,陈天一不再单纯追求熟练度的提升,他放慢说话的速度,仔细思考一字一句,用短句替换长句,提高语言密度;深入了解英语单词的本意,摆脱中式表达。尽管有时为了思考一个合适的表达,一个句子常会说得磕磕绊绊,但陈天一抱着“不破不立”的态度,坚持训练,口语表达能力日益提高。

翻译是每一个外语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但是对一些英文中常用习语、欧式语言风格甚至于一些复杂长句的理解不到位,使陈天一很难快速将一篇英文文章翻译成中文。为了翻译的顺利进行,陈天一在正式翻译前要花一两个小时做准备工作,翻译时更注意中外语言习惯的不同,避免出现表达不地道的情况。每翻译一篇文章,陈天一至少修改2~3次,经常修改到深夜,但他乐在其中。

良师益友风雨无阻共征途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前行路上,陈天一从不是孑孓独行。想要学好一门外语,提高文学敏感度亦是一条必经之路。精读课老师的言传身教让他悟得了学习的诀窍,课上,老师在朗读语句时,会对某些词语采用一种浮夸的语调来表达,这让陈天一能够自动带入相应的语言环境中去,体会词语的褒贬,而不仅是关注词语本身。此外,高级写作课老师的“红烧肉”理论、翻译课老师对表达技巧的强调都让陈天一受益匪浅。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陈天一发动班级同学按照各自的兴趣爱好或学习需求,组建各类学习讨论小组。他经常与三五好友组队练习口译,他们相约在一个不打扰旁人、相对安静的场所,拿出准备好的材料互相开展训练,翻译后,同伴们会针对发言者存在的问题,进行反馈。起初,陈天一对于这种面对面交流的形式不太适应,场面略显尴尬,但随着交流的加深,陈天一和同学们的注意力逐渐集中在发言者的发音、语言表达上的不足与亮点上。通过小组练习,不仅能够发现自己口语表达上的问题,还能训练在不同环境下的听力适应能力,组队学习的方法也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

杏林逐梦“两家”之言道岐黄

“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在翻阅《新英汉词典》时,主编陆谷孙先生在首页的寄语引起了陈天一的共鸣。作为一名中医药院校学子,陈天一主动接过了传播中医药文化的接力棒,他时常思考如何能利用所学外语知识为中医药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探索中医与英语结合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中医文献包括很多古籍,古文虽较现代汉语更为简洁,其中的深意却并非三言两语所能概括,而中英文之间的语言差异,更需要译者在翻译时细细斟酌。中医药文化博大精深,让更多的外国人能够透过字词,真正理解背后的文化内涵并非易事,但陈天一从未放弃并以身践行。

大二时,陈天一参加了“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对于演讲天赋还不错的他说,写稿背词都不是问题,但这一次他想以中医药文化为主题进行演讲,怎样选择一个引人入胜的主题成为他急需解决的难题。正当陈天一冥思苦想时,一则“双黄连口服液可以抑制新冠病毒”的消息引起社会广泛讨论,普通民众一时难以分清事实与谣言,为中医药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在了解到这件事情后,陈天一决定以此为引题写一篇演讲稿,呼吁大家不信谣不传谣,科学、全面地认识中医药的作用。为了查阅资料,他经常“泡”在图书馆,演讲稿反复修改多次,逢人就探讨,遇人便求知,在探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新的思路与想法。直到录制比赛的前一天,一份合乎心意的演讲稿终于成稿,陈天一在演讲比赛中荣获二等奖。“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年的坚持与热爱,驱使陈天一在追求语言梦的道路上深耕笃行,也更坚定了他坚守传播岐黄之道的信念。

4年里,陈天一栉风沐雨,以躬行求知为弓,以凌云之志为箭,为自己的逐梦之旅保驾护航。4年的大学生活已经结束,他轻装上阵,追随着心中最初的那份热爱,再启新程。

文章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网



关于我们

客服热线:010-57155789  18513485789

监督电话:15300316042

投稿邮箱:113278087 @qq.com

版权所有:华医铭爵

网站备案:京ICP备2022029728号-1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

中国医药学会

中国医药协会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

医药协会



客服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

电话直呼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10-57155789
暂无内容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全企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