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 文章
搜索
首页 >> 头条资讯 >>疑问解答 >> 体检出现结节、息肉怎么办?
详细内容

体检出现结节、息肉怎么办?

当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物质条件丰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健康问题。例如,工作压力的增大、竞争的剧烈,以及食物的充足和运动量的减少,致使现在的痰证、瘀证普遍增多,由此带来各种各样的疾病。比如,结节、息肉、囊肿、增生等检查结果频繁地出现在体检报告中,引起人们的重视和担忧。

大家或许会问,为什么这些疾病如此高发呢?从中医学角度看,这可能和痰凝、血瘀有关。临床上有一种证型叫痰瘀互结,意思是一个人体内既有痰湿又有瘀血,二者纠缠到一起,最终长成了包块。那么,痰与瘀到底是什么?保持人体气机运行通畅,能加快疾病的恢复吗?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常务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马艳春为我们进行了科普解读。

痰瘀致病为何如此广泛

在中医学中,痰和瘀是指人体脏腑功能失常、气血津液运行失调,并停聚于体内的两种病理产物。“怪病多痰”是中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指出:“痰生百病食生灾。”《杂病源流犀烛》云:“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痰还可以与火、湿、瘀、毒等夹杂存在。

《类经图翼》云:“凡病之作,皆由血气壅滞,不得宣通。”《素问·调经论》当中也曾讲过“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髓,以行气血,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马艳春指出,瘀血致病相当广泛,因络脉运血而无处不到,故全身各处皆可血滞成瘀。瘀血乃有形实邪,极易诱生包块肿痛。瘀血既是致病的病因,又是病变后期的必然结局,叶天士云“久病必致瘀闭”,当疾病迁延日久,必然会有瘀血的产生。

马艳春解释,在慢性病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气血津液在体内的运输往往会出现障碍,化为痰浊和瘀血滞留在人体脏腑组织器官内,进而影响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故有“怪病多痰,久病必瘀”之说,可见痰瘀致病的广泛性。

痰瘀如何相互促生

痰之为病,或由外感,或由内伤。比如感冒,多有咳嗽咳痰;贪凉饮冷或过多摄入肥甘厚味的食物,易于伤及脾胃,干扰正常的运化功能,日久必然化生痰浊;而情绪抑郁焦虑,气机郁滞,则不利于津液的输布,致使津液停聚而成痰;同样,运动量的减少也会使津液停聚生痰。马艳春解释,外感和内伤在痰证的形成过程中并无明显的界限,感受外邪后所致的病理之痰,迁延不愈往往成为慢性的内伤杂病的病因。

对于诱发瘀血的原因,马艳春列出如下几类:一是气血阴阳的虚损导致的虚瘀,如气虚则无力推动血运,自然成瘀;血虚不能荣养成瘀;阳虚失于温煦,则寒凝血脉成瘀;阴液虚时不能与血互化,或阴虚生热,血受热灼而凝也会形成瘀血。二是情志因素,七情内伤首先波及人体气机,继而由气至血而致血瘀不行。三是跌打损伤,或闪挫扭岔。四是各种出血后止血不当而留瘀,妇女经血排出不畅或闭阻,产后余血恶露不尽等,皆可酿成瘀血。

马艳春体会,痰饮内停,阻滞气机,可致血行不畅而成瘀;而瘀血阻滞,气机失运,津液输布障碍,亦能使津液停聚而成痰饮。因人体津血同源,故临床上痰瘀往往相互而生,相兼为病。

如何防治痰瘀

中医诊疗疾病遵循“以病为纲,辨证论治”的思路,在痰证和瘀证的治则上讲究用药的个体化及针对性,根据痰的性质和定位的不同,用药各异。如治寒湿之痰,常选用半夏、陈皮、厚朴;治热痰,常选用黄芩、竹茹、贝母;对于燥痰则采多用润痰法,选用苏子、玄参、沙参、麦冬等,马艳春指出,再配合理气而不伤阴之品则效果更好。

对于血瘀证的治疗,中医非常重视气与血的关系。“血为气之母,气为血之帅”。气血循行全身,气非血不能和,而血非气不能运。临床上常见气血同病、血水同病,最终往往演变为痰瘀互结等病机复杂的症候。对此,中医讲求灵活用药,或理气化瘀,运用川芎、郁金、香附、乳没等气血同治的药物;或在血药中辅以气药,如木香、枳壳、川楝子等;或补气化瘀,如补阳还五汤等;或血水同治,选用蒲黄、泽兰、牛膝之属;若痰瘀互结,则在活血化痰的同时,注重散结药的使用,如连翘、贝母、牡蛎等。

此外,马艳春还建议在痰瘀证的治疗过程中配合适当的运动,使人体气机运行通畅,有助加快疾病的恢复。中医有“不通则痛”之说,可通过双手拍打身体来保健养生。皮肤被拍打刺激后,汗孔开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可改善微循环。此外,刮痧作为传统的中医疗法之一,能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之目的。

自我按摩丰隆穴和血海穴对化痰祛瘀也有显著效果。马艳春介绍,丰隆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化痰穴,位于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1寸,胫骨前嵴外2横指(中指)处,在附近压按,最感酸麻沉重或者痛感明显的地方就是丰隆穴。血海是生血和活血化瘀的要穴,取穴时患者屈膝,医者用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2至5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斜置,拇指尖下便是此穴。每天按揉或轻轻拍打双侧丰隆和血海各3分钟,能感到穴位处有酸胀感即可。

文章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网


关于我们

客服热线:010-57155789  18513485789

监督电话:15300316042

投稿邮箱:113278087 @qq.com

版权所有:华医铭爵

网站备案:京ICP备2022029728号-1

地址: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

中国医药学会

中国医药协会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

中国医药信息学会

世界中医药联合会

中国民族医药协会

医药协会



客服二维码

网站二维码

电话直呼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010-57155789
暂无内容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全企网 | 管理登录
seo seo